【人物簡介】凌國平,中共黨員,副教授。1941年生,1963年8月北京石油學院機械系石油礦場機械專業畢業并留校當教師。1979年10月調任鎮江船舶學院工作。曾任學校液壓與測試教研室主任、教學評估專家組成員、教學督導組成員等。
從1979年10月到鎮江船舶學院,我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做科研,退休后又在教學督導組、關工委和江科大攝影家協會繼續發揮余熱。四十余載光陰飛馳,我在這里生根發芽,也見證著江科大這片沃土開花結果。
“對學校始終滿懷熱情”
鎮江船舶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不久,為了提升師資質量,從全國各地陸續引進了一批青年教師,我就是其中之一。從北京調來鎮江工作實屬不易,當時省里希望我作為石油方面的專業人才留在南京。但我有高校工作經歷,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有經驗;作為新升大學的船院有著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社會環境,發展方向穩定,我渴望在這里迎接教育事業的春天。最終,經過大半年的周折,我如愿來到學校工作。
當年,引進的青年教師來自全國各地,大家背景各異,有的之前是工廠技術員,像我這樣一直在教育系統工作的反倒是少數。我們到了學校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為上課做準備,不僅自己學習教材、摸索教學,各個教研室還時常聚在一起探討,大家把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經驗放在一起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時任二系(機械工程系)主任于哲明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很關心,經常主動詢問我們的建議和想法,盡可能地為大家創造良好環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上上下下擰成一股繩,熱火朝天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
系部和學校對我來說就如同自己家一般,我發自內心地希望這個“家”越來越好,希望“家人”互幫互助、相親相愛。我曾擔任八系(機械工程系,1988年12月,原二系分建為動力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工會主席,作為一個教學科研人員,完全是憑著一股熱情去做這方面工作,組織了大大小小各種活動,座談會、游園、參觀、比賽、文藝晚會......同事之間接觸多,系里氣氛自然就活躍,彼此間很親近,對系部、對學校很有歸屬感。在教學科研之余,大家的生活多姿多彩、有聲有色,精神是昂揚向上、充實飽滿的,看到大家高興,我也覺得高興。
四十多年的時光,親眼看著、親身體驗著學校的變化,早已讓我與學校血脈相連。從當年的鎮江船院到華東船院,再到現在的江蘇科技大學,東校區的綜合樓、運河邊的讀書長廊、大氣的新校區、先進的實驗設備......還有不斷增長的學生和教師數量,無論是學校一點一滴的細小變化,還是激動人心的大事、要事我都見證過、銘記著,對學校始終滿懷熱情。2003年,辦學70周年校慶典禮時,我的女兒作為校友回到學校,當時外孫女剛滿三歲,我專門帶著她們到校園的花壇邊拍照,這是屬于我們三代人共同的江科大記憶。
“最重要的工作,是教書育人”
我的父親在抗日戰爭時犧牲,母親也參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無錫解放前夕,母親在我的照片后留下遺筆:“您!您到何年何月才能為祖國服務??!請告訴我,親愛的?!弊鳛楦锩沂康暮蟠?,是黨和人民培養我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為人民服務是我的宗旨,振興中華是我的人生信念。
教書育人始終是我擺在首位的工作。在教學方面,我主講了“液壓傳動”“控制工程基礎”“液壓伺服系統”“專業日語”“工程礦山機械液壓傳動系統”等課程。講課的方式方法是一門教學藝術,開場白、音量、講課所用的媒體之間的互相配合、課程節奏等諸多細節,都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也值得大家去探討和創新。為此,我結合自己幾十年的上課經驗,總結成《講課的方式方法》《講課要點》等講義,和年輕教師們交流。我還參與有關實驗室建設,1981年設計了“靜水壓力實驗”“雷諾實驗”“伯努利方程驗證實驗”等三套流體力學實驗裝置;研究的“液環泵”“電磁泵”獲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并發表科技論文16篇。
我常常和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況。在我看來,思想端正意味著成人,在此基礎上勤奮認真好好學習,才能成才。我擔任1987屆學生班主任時,和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談過話,關心他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師生感情很好。這一屆學生我至今印象深刻,班長是朱守偉、團支書是張慶奎,他倆工作認真負責,把班級帶得特別團結向上,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都很和諧。畢業時,我和班長為每一個同學送行,將他們一一送至學校門口,千叮萬囑、依依不舍,那時離別的場景我現在想起都很是感懷。畢業十年、二十年班級聚會,我都有參加,看著學生們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真是欣慰!
作為大學教師,每年都會送走一批畢業生,這么多年照理說應該習以為常了。可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我卻還是忍不住為學生們百感交集。不只是對自己的學生,對所有的學生,我都為他們的師友相別不舍,為他們的學有所獲開心,為他們的展翅高飛激動,為他們的大好青春祝福。這是一種超越時間、不分對象的發自內心的感情。學校每一年的畢業典禮我都認認真真看,每一年的校長講話我都仔仔細細讀,幾十年前的那份感動,至今依舊。
“我忙得很高興”
現在想來,我的人生有三個重要的18年:在無錫求學成長的18年,塑造了我的品格和精神面貌,堅定了我為黨和人民奉獻的信念;在北京石油學院讀書工作的18年,讓我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我在這里增長見識、開拓眼界。1963年,我曾在人民大會堂聆聽周恩來總理給北京市大學畢業生作報告,激動不已、熱淚盈眶,距今正好60年。
還有一個18年,是在江科大教學督導組發揮余熱的18年。通過密集的聽課、教評和教研,我系統地反思和梳理了教學經驗,對學校情況和教育事業的認知也更深入了。教學督導工作促使我站在教學管理的角度觀察和思考,想法變得更成熟、全面。我當年學的是日語和俄語,但即便是像英語這種我不熟悉的課程也會去聽,這相當于重新學習一門外語,令我受益良多。在教學督導組,讓離開教學一線的我仍然有機會常常和年輕人打交道,接收時新的信息、接觸前沿的觀點,保持年輕的心態,這是多么寶貴、難得的機會啊。
2008—2022年,我受聘為江科大關工委“成長驛站”指導老師;2015—2022年,我受聘為江科大機械學院關工委副主任。在關工委的工作非常充實快樂,我喜歡和大學生們交流,分享人生經歷和感悟,能對剛步入高校學習的學生有所幫助,是我的職責所在。
退休后我還發展了一項新的愛好。其實我年輕時就對攝影很感興趣,只是那時拍照主要是用于科研,退休后買了一臺單反,終于有時間好好學習,也算是圓夢。我加入了江科大攝影家協會,慶祝建黨100周年晚會、辦學70周年和80周年校慶、畢業典禮開學典禮.....學校這些大型活動我都在現場拍攝,留下了很多值得珍藏的畫面。
每逢大型活動拍攝,往往需要持續站立幾個小時,很考驗體力,但我忙得很高興。新校區建設期間,我跟著攝影家協會的老師們多次往返長山拍了很多照片,老師同學搬家的時候我也全程跟拍,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定格了學校的發展印跡,能從上面看到一幢幢教學樓的拔地而起,能從大家的笑臉上看到建設校園的熱情洋溢。我還拍了一組叫《綠色校園的守護神》圖集,專門拍攝校園里的后勤綠化工作人員,記錄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身影。
我年輕時用眼睛看校園的美,看著看著就有了很深的感情,退休后拿起相機,通過鏡頭“看”身邊的人和事,用一張張照片替我表達,延續講述著我與江科大的故事。
(采訪、文字整理:羅文 謝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