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朱大林,中共黨員,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2019級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碩士研究生,現任生物技術學院研究生會執行主席、研究生第二黨支部宣傳委員、2020級生物工程專業學長導師。曾任江蘇科技大學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廣西團團長,于2018-2019年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開展一年支教服務,助力脫貧攻堅。曾獲“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季專項行動優秀課題成果等3項國家級榮譽。日前校黨委開展的“先鋒90后”評選活動中,朱大林入選“先鋒90后”青年黨員。
朱大林參與家鄉疫情防控志愿工作
每天早上6:20起來后,朱大林會在校園環跑一圈,然后開啟一天的計劃。他今年準備報考江蘇省定向選調生,因為“想要再次去基層,從基層開始為老百姓、為人民做點事情,去實現我的青春價值。”來自蘇北、長于農村、求學江南,朱大林始終記得小學三年級來村里支教的英語老師說過,“黨員就要努力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支教團面試的時候,老師問過我支教的優勢是什么?我說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怕累,有什么需要我沖在前面、需要我去做的事,肯定是義不容辭、一馬當先,絕對走在最前面。”通過選拔,朱大林成為江蘇科技大學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廣西分團團長,2018年夏天前往廣西百色市平果縣開展支教服務,助力脫貧攻堅。
到了支教地,朱大林跟當地校長溝通,表達了想要教科學或者英語課的想法。“校長就直接說這些想法都不切實際,你就教體育,我們這缺男老師,缺能夠一周上20節課的男老師。我當時的理解就是,哪邊需要就去哪,要有一個面對挑戰的心,只要能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就滿足了。”朱大林和團隊另一個男同學就這樣直接去教體育,女隊員則去了一年級做班主任兼語文老師。
廣西時常連綿陰雨,體育活動無法正常開展,朱大林就轉移到室內,給孩子們開講“深藍課堂”:“我們會結合學校的特色,給他們講很多與船舶海洋以及蠶桑相關的知識,還播放《大國崛起》《我和我的祖國》等紅色電影,拓寬孩子們的眼界。讓他們知道,廣西的山外面還有一片更大的舞臺等待著他們。”
孩子們很喜歡支教的大哥哥大姐姐。“平時他們經常會從后面撲上來,像掛猴一樣掛在我身上。知道我要來上課,還會在黑板上畫個小豬頭。”朱大林說有孩子問他,“朱老師上的江科大好考不,以后也想考。我真的非常開心。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希望他也能成為支教團的一員,再回去把廣西的孩子們帶出來。”
朱大林和團隊還利用節假日前往貧困戶搬遷小區,照顧貧困戶孩童,開展第二課堂輔導。有一天晚上,朱大林和團隊下鄉扶貧返程,途中經過路邊的小商戶休整,得知朱大林他們是來扶貧支教的,立馬就把店里的飲料拿了出來。“當時就感覺到我們做的事情實實在在會影響到別人,哪怕有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影響那也足夠了。”那一刻朱大林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每周帶420個孩子、20節體育課,高強度用嗓,加上校園活動和志愿服務接踵而至,壓力使得朱大林身體免疫力下降,導致雙側扁桃體化膿性感染,最后不得不做了扁桃體切除手術。“在我生病的時候,就感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愛,包括平果二小的孩子們和老師們以及當地學校周圍的一些農戶,他們都知道我們是去支教的。”
朱大林珍藏的照片里,有一張是和支教地孩子的合影。“當時在操場上體育課,有幾個孩子跑過來拉著我的手說,朱老師你是不是要回去了,和我們拍張照片吧!”一聲“咔嚓”,時間定格在2019年5月,當時朱大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第二小學的支教時光已近尾聲。照片中的朱大林笑得格外燦爛,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圍繞在身邊,很是溫馨,“當你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時,這件事情會影響你一輩子”。
朱大林在平果縣第二小學支教期間和孩子們在一起
敢于站在眾人面前去承擔責任
朱大林的父親是一名高中英語教師,連續十幾年教高三年級,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去班級,晚上12點多才回來。父親十幾年如一日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成為朱大林最好的榜樣,“父親常和我說,做事情一定要踏實,要敢于站在眾人的面前去承擔責任,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朱大林帶領的支教團剛到支教地就迎來校區搬遷,校長請他們出一個搬遷方案。從來沒有參與過搬遷工作的團隊,面對難題沒有退縮。朱大林帶領小組做足功課,經過多次商議和打磨,通宵達旦趕出一份方案,幫助當地學校順利完成搬遷。支教團成員非常給力,多次“奮戰到凌晨”幫助地方完成各項上報材料的整理。
“團隊中,只有自己以身作則,營造融洽的團隊氛圍,并不斷激勵團隊成員,才能一起把事情做好。”朱大林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會自己優先考慮與思考,把這件事情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初步的規劃,然后再進一步落實,“過程當中發現了問題,再去向周圍的人請教。”
從本科時的學生會,到后來的支教團,再到現在的研究生會,朱大林帶團隊的方式都是先立一個標準,參考以往的一些規章制度,融入個人想法,然后跟團隊成員共同討論。“討論確定了之后,我會以身作則。在落實的過程中,都會自己一馬當先沖在前面。我比較喜歡自己去面對最難的問題和最重要的事情。”
朱大林帶領團隊組織舉辦了“青年學術論壇”“江科大美食文化節”“娃哈哈營銷大賽”“蠶桑文化節”等學院特色品牌活動,為豐富大學生課外文化貢獻力量的同時,也收獲了2017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季專項行動優秀課題成果、2017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季專項行動優秀課題成果、優秀團隊等榮譽。
朱大林協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助力脫貧攻堅
勇敢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在廣西平果縣,朱大林和團隊還針對當地蠶桑產業情況開展實地調研,調查了解當地蠶農種桑養蠶的技術難點和不足,結合學校蠶桑特色,在學院老師的幫助下,積極搭建當地蠶農和學校蠶研所之間扶貧合作的橋梁,幫助引進優質的蠶種蠶藥,開展系列培訓,助力當地蠶農增產增收。回到學校攻讀研究生期間,他依然心系貧困戶,利用暑期社會實踐進一步開展志愿幫扶活動。“我們跟著錢平老師一起去做志愿服務項目,受惠的蠶農收入從4000多元每畝,提高到了8000多元每畝,直接翻了近一倍。”
在做創新創業項目的過程中,朱大林在網上無意中看到有一位李海萍女士發了一封求助信,了解到她在種桑養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團隊通過協調,把“當地的蠶農接到蠶研所進行培訓和指導,還成立實踐基地,持續派志愿者為蠶農‘把脈’。”近幾年,李海萍已經成為當地的養蠶大戶,并帶動周圍的蠶農一起脫貧致富。朱大林說:“你做的一些努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當地蠶農看來,可能就是他們的致富金點子。”
朱大林與團隊對扶貧調研成果和創新創業項目進一步優化,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他撰寫的調研報告《廣西平果縣蠶桑產業調查報告》獲2019年江蘇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調研報告;帶領“服務蠶桑 共筑絲路”蠶桑科技支農實踐團獲2019年江蘇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所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榮獲“2019年江蘇省優秀志愿服務項目二等獎”“第四屆江蘇省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銅獎”;作為第一負責人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優秀成果二等獎、作為第一負責人獲第六屆江蘇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等榮譽。
“現在是一個新時代,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朱大林認為,“國家對于青年人的幫助和扶持非常大,提供了很多機會。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最重要的是堅守初心,努力錘煉個人品德,還要有真本領,能夠切切實實發揮專業所長,把自己的想法落實下來,勇敢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朱大林走訪蠶農,開展平果縣蠶桑產業調查,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