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到古城鎮江,一代代江科大人見證了學校的建立、變遷和發展。江科大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工作,奮斗了近一輩子的地方。她給了我智慧,給了我歷練,成就了我的所有。我以江科大人為榮,為今天江科大的傲人成就感到欣喜和自豪,也深愛著江科大。
1960年,我考入了有軍工背景的上海船舶制造學校。簡單明了的專業介紹,我選擇了“船舶心臟”——船舶內燃機制造專業。在校四年,老師們的教誨和栽培終生難忘。我當過班長,也擔任過專業科的團總支委員,還獲得了優秀畢業生的稱號。1964年8月我被分配到上海第九設計院工作,做過工廠設計,主持過九院共青團的工作。
1970年,上海船校搬遷到鎮江,我也隨留校工作的妻子調入船校。至今,已經過去了五十個年頭。想當年,告別了年邁孤獨的母親,抱著出生不到兩個月的女兒,隨妻子一同來到了鎮江這座雖不遙遠,卻很陌生的城市。當時的鎮江還是比較落后的,連市中心大市口都沒有一棟高樓,整個城市顯得非常陳舊和低調。比起繁華的上海,比起原本在外灘的工作環境,心里難免有些落差。到了東門,沿著一個大水塘邊上的一條便道,來到了原本解放軍252部隊的駐地——上海船校的新校址。我的家被安置在42號教學樓,臥室起居都在一間教室里,門口的走廊用來燒飯,大家過著同樣簡樸的生活。
由于還在文革時期,學校的教學基本上處于停頓狀態,好像校辦工廠成為了學校的中心,不過大家還是期待著教學秩序的盡早恢復,努力創造辦學條件,迎接教學事業春天的來臨。我到船校的第一件工作是派去當時同屬鎮江地區的武進縣,招收一批轉復軍人和知青,充實校辦工廠和學校的后勤部門。為了更好體現造船專業特色,有一個產學研基地,經六機部和地方政府批準,在焦山對岸,鎮江焦化廠邊上征用了99畝土地,新建一個教學實習的造船廠(后改為潤州船廠)。我從教學生產辦公室抽調到基建科,從事在九院的老本行,在侯君柱副校長的領導下,完成了船廠的總體布置設計。船臺和機械化滑道是由第九設計院負責設計的。船廠建成后,在馮敬義副校長的帶領下,就地建造了一艘500噸的散裝貨輪,這對于校辦工廠來說也是一次突破。之后,又開發了國內救生艇主機的主流產品C2105柴油機,我被調到柴油機車間擔任生產調度員。艱苦的工作環境,使我得到了很好的磨練,就在那時,我入了黨。
改革開放的曙光亮起,一切都在撥亂反正。六機部委托學校開辦了物資管理、勞動定額管理等干部培訓班,1978年6月,我參加了六機部定額培訓班,擔任副班長,期間有幸被六機部勞資處領導看中,要我去當后來開班的教員。雖然學校沒有同意我借調,但是在后來開辦六機部廠長培訓班,需要擴充教師的時候,因此想到了我。那年,經上級批準,學校升格為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12月,我被調到正在籌建的工業管理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姜克義老師要我擔任廠長培訓班的教員。當時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許多教員都是從外面借調來的,教《計劃管理》的徐秉炎是大連造船廠計劃科長,教《財務管理》和《成本管理》的洪增基、邵逸度兩位年過70的老先生是已經退休的原上海經濟管理學校的教師,還有一位原杭州船校的退休教師,算盤收藏家陳寶生老先生。我教的是企業八大管理之一的《勞動管理》。當我接受當教員這個任務的時候,深知自己知識淺薄、功底不足,我向領導提出了自己需要學習提高的請求。建系之初,建立一支教師隊伍是當務之急,當時全國各地的管理師資青黃不接,雖然極力從全國各地招聘有經驗的教師,引進了一批相關專業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卻依然供不應求。學校決定從首屆本科生當中抽取15名同學組建一個管理師資班,班號78471,以補師資短缺。領導決定我隨班學習,并擔任該班級的政治輔導員,我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和學習。在組織的教育培養下,我在管理系先后擔任過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管理、社科兩系合并期間,我又擔任過系黨總支書記,之后還擔任過學校產業集團的總經理。
作為新建船校,適時創辦了管理專業,并受國家經委和六機部委托,舉辦廠長(經理)統考培訓班,及時適應了社會需要,較好的擴大了學校的影響。記得當時上海交大和江蘇工學院(后為江蘇大學)的教師還來旁聽有關課程。除了擔任廠長(經理)培訓班的課程教學,我還教過本科班和雙學士班的《生產組織學》《管理學》等課程,90年代也教過研究生的《生產作業計劃》,主編過《工業企業管理》的教科書。81471班是我教過的第一屆本科班,有一位叫薛澄的同學畢業之后考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生,《生產組織學》是他的一門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他告訴我考了81分,非常感謝母校和老師,我的心里也有幾分安慰和高興,因為這也是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間接的肯定。
在江科大幾十年,也遇到過波折和起伏,也受到過委屈。然而一切已成過去,我更多的是記住江科大給我的教育、培養和關懷,我感恩江科大。
雖然,現在已經退休十多年了,但是一直心系著學校,心系著經管學院。就經管學院來說,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在新一代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下大力進行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特別是碩士、博士授予點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把經管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根據有關機構評估,江蘇科技大學綜合排名逐年上升,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進入全國高校30%行列。我們培養的學生,許多已經成為單位的骨干,有的當了局長、處長,有的當上了廠長、經理、銀行行長、會計事務所長,有的成為高等院校的院校長,有的成為高級別教授。更有像從83472班畢業,原四川前衛儀表廠廠長張進,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作為一個教學工作者,最大的愿望,莫過于希望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將來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同學們的成功是對母校最好的報答,作為一名教師,同樣感到極大的欣慰和滿足。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同學成為國家的棟梁,期待江蘇科技大學與時俱進,蒸蒸日上。
(陳國忠,本校經管學院退休教師,講師、高級工程師。曾任四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書記,四洋集團總公司總經理。1970年從六機部第九設計院調入上海船校,隨遷到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