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1日,第一條拖駁從上海浦東慶寧寺馬家浜開發了,這條拖駁滿載著上海船校第一批搬遷的物資,經黃浦江入長江由水路運往目的地——鎮江。我有幸和語文教師劉俊家以及工廠的一位老師傅三人負責押送任務,確保這批物資安全到達。
學校搬遷的物資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包括各專業實驗室的專用設備,如船模、鍋爐、柴油機,各種輔機、水泵、發電機、電動機、雷達、焊接機械以及無線電通信設備。附屬工廠的車、銑、刨、磨、鉆各種機床,和鍛壓鑄造設備,數萬冊圖書、資料,幾千張課桌椅、辦公桌椅、櫥柜,以及學生宿舍的全部雙人鐵床木床……還有學生食堂的鍋碗瓢盆等等,總之,學校一切動產皆在搬遷之列。正是由于搬遷物資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為裝卸運輸方便,決定分期分批用拖駁走水路運送。1970年3月1日第一批拖駁的起航,就成了學校搬遷的標志。上海船校是保密單位,規定師生員工平時通訊,一律不寫具體地址,寫上海7031信箱便可。因此后來大家調侃說,上海船校在1970年3月搬遷,上天早己注定,天命難違啊!
經過幾天水上航行(究竟幾天現在我己記不清了),第一條拖駁終于到達目的地鎮江,當時拖駁停靠在北固山西邊的三號碼頭上。然后雇用當時鎮江的特色交通工具一一以柴油為能源的機動車一一突、突、突,將船上貨物運送到新校址一一鎮江東門,寶塔山下,古運河旁的原總后勤部所屬的252鎮江汽車管理學校。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1970年至今五十年過去了,遙想五十年前搬遷往事,不禁感慨萬分,搬遷緣由令人費解。不過令人欣慰和可喜的是盡管搬遷給學校帶來許多困難,如:學校遠離造船基地,給未來學生實習帶來困難;搬遷造成廣大教職工兩地分居,給許多家庭造成困難,因此搬遷到鎮江后的廣大教職工人心不安,人在鎮江心在上海……原搬遷至天津總后勤部所屬汽車管理學校252留守鎮江的教工也和我們一樣,心系兩地,還不時放出風聲要重返鎮江……因此學校人心浮動,要重返上海,殺回老家……然而就是在這種困難條件下,當時的學校老領導和后來繼任領導為船舶教育事業培養人才雄心不減,抓住機遇,開門辦學,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靈活的人才流動政策,有困難的教職工酌情放行,又大膽積極地從全國各地引進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從而保證了一支良好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干部隊伍。1978年升格為本科并更名鎮江船舶學院,1993年更名為華東船舶工業學院。1999年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并入,2000年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與學校合并,2004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
目前學校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7500余人,碩士、博士研究生3700余人,本、碩、博全日制學歷留學生740人;有教職員工2150余人,名符其實地成為一所多科性大學。真是學校搬遷五十年,辦學發展三級跳。
2020年夏學校又順利遷入占地2650余畝,坐落于鎮江市丹徒新區十里長山的新校區,辦學條件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展望有山有水風景美麗的江蘇科技大學,一定前途無量,一片光明。
(蔣安慶,1936年生,1955年秋入上海船校,1959年春畢業后留校任教。1960年入黨,曾任學校宣傳科副科長,鎮江船院校長辦公室主任,1996年退休。愛好書畫,筆耕不輟,自學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