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豐富小學生暑期文化生活,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7月6日,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蠶寶寶科普小課堂”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江蘇科技大學附屬中心小學開講第一課。
蠶寶寶的一生、選繭、煮繭剝絲、并絲,這些在大學生課堂才能學到的專業知識,在一年級小朋友的心中生根、發芽。“老師,蠶寶寶每天都要吃桑葉嗎?”、“老師,蠶寶寶把自己包起來干什么呢?”、“蠶寶寶是怎么吐絲的呢?”,科普小課堂上,小朋友們紛紛舉手發言,對蠶寶寶的一生充滿了興趣。
圖為聞燕老師為小朋友講解蠶寶寶的一生。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朱大林 攝
“老師身上的這件旗袍就是蠶絲制作,可是小朋友們有誰知道怎樣才能將蠶寶寶吐出來的絲變成漂亮的旗袍嗎?”課堂上,聞老師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將小朋友們成功領進蠶繭的加工—抽絲。在隊員們的指導下,小朋友們拿出自己的鉛筆,找到絲頭,成功將一根蠶絲卷到自己的鉛筆上。
圖為小朋友正在認真抽絲剝繭。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朱大林 攝
伸出五指,插上事先準備好的彩色蠶繭,用五顏六色的水彩筆勾畫童年的想象力,在隊員們的引導下,一張張可愛、燦爛的笑臉躍然指尖,成為一件件具有特殊意義的蠶繭工藝品。這一張張可愛的笑臉,掛在指尖,也掛在小朋友們的臉上。
圖為小朋友們展示自己制作的指尖上的“微表情”。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戚昱琦 攝
小朋友們是祖國未來的花朵,蠶繭也可以通過精心的制作變成可愛的花朵。聞老師像變魔術一樣,用剪刀剪開蠶繭,用彩筆勾勒出花蕊,一朵盛開的花就這樣誕生了。小朋友們在感到好奇的同時,也紛紛參與其中,開心的像“花”一樣。
圖為聞燕老師教小朋友制作蠶繭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戚昱琦 攝
據悉,“蠶寶寶科普小課堂”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已經連續十余年將蠶桑專業知識科普進小學生課堂。指導教師聞燕表示:“讓小朋友了解蠶寶寶的一生,科普蠶桑知識,拓展第二課堂,對傳承春蠶精神,弘揚蠶絲智慧與農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隊長朱大林表示:“能夠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小朋友一直是自己的夢想。“
中國青年網 2020年7月20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817472&app_version=1.1.7&sid=618349&time=1594981515&signature=LV5EWkpzrBZdXGYOlmQ4XrBQQFqnvzaoK2nvbNxqe03PjJw9A8&sign=0c27e27c6ec22c5de3452937af46da5c&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