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河交匯,潮涌三山。從黃浦江畔到運河之濱,這里被譽為“中國造船工程師搖籃”,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從“蛟龍號”到“天鯤號”,堅持與中國船舶海工產業同呼吸、共命運,20余臺套自主可控高端核心產品鑄就深藍奮斗底色;從航天蠶到古巴桑,代代延續蠶“基因庫”,為共建“一帶一路”和鄉村振興提供蠶桑技術支持……
時序深秋,十里長山環繞中的江蘇科技大學湖光山色兩相和,這所高等學府正迎來辦學90周年發展盛事。九秩薪傳,華章溢彩。見證中國船舶工業奠基發展,與新中國船舶工業共命運,歷經多次校名變更、校址遷移和辦學轉型,江蘇科技大學始終與黨和國家的事業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秉承“篤學明德、經世致用”校訓,潛心辦學、樂育良才,為國家培養輸送20余萬名高素質的各類專門人才,為我國船舶工業、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譜寫著腳踏實地、銳意進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動人詩篇。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同舟共濟“乘風破浪”
10月16日,展陳面積2690平方米的江蘇科技大學校史館煥新亮相,學校黨委書記周南平、校長嵇春艷共同揭幕開館。承載著九十載艱苦創業、改革發展奮斗歷程的江科大,校史館由校史展廳、蠶桑特色展廳、船舶特色展廳、軍工科研成果展示廳4個部分組成,2016年籌建,歷經調研規劃、史料征集、展陳文案創作、布展設計,2023年6月施工、10月竣工。館內文字、圖片、實物、影像等多種方式交互表達,講述著初心如磐、與時俱進的“江科大故事”。
“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創業意志,百折不回、守護事業的忠誠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勇擔危難、沖鋒在前的英雄氣概,正是這種從創業史、奮斗史、發展史中積淀而成、流淌于江科大人血脈中的精神力量,永遠激勵著我們砥礪奮進、開創未來。”周南平說,校史館既是傳承學校九秩奮斗精神文化的融合載體,也是開展校史校情教育的生動課堂。
江蘇科技大學源自1933年上海市私立大公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后,船舶工業發展急需訓練與培養大批造船技術人才,1953年,國家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造船中等專業學校——上海船舶工業學校應運而生,肩負起建設國防、振興船舶工業的使命。從建校到搬遷至鎮江前,共為國家培養了近7000名船舶工業技術人才。1970年3月,500多位職工、950多位家屬,靠幾十條船分批溯江而上,學校從上海整體搬遷至鎮江,在艱難中堅持辦學。
風雨前行,玉汝于成。1978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學校升格為鎮江船舶學院,全力為國防工業培養本科人才,順利完成了由中專到大學的過渡。1993年6月,學校更名為華東船舶工業學院。1999年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并入,2000年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合并。到21世紀初,學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具有船舶工業特色,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等學校。2004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2020年,占地2650畝的長山校區正式啟用,形成鎮江、張家港兩地三校區辦學格局,奠定跨越式發展戰略基石。
踏上新征程,江蘇科技大學奮力奔跑,推進江蘇省人民政府分別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船舶集團共建;錨定高質量發展,躋身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行列,獲批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目前,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3個學科進入ESI學科全球排名前1%;在“USNews2023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130位,“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高校第137位。學校堅持與行業、區域深度融合,在研制大國重器中頻頻作出“江科大貢獻”,在海洋強國、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呈現“江科大成果”,為區域、行業持續輸送具有“江科大特質”人才。
從大學課堂到競技賽場,一批批科學研究后備軍、創新創業生力軍正“乘風破浪”:在第十九屆“華為杯”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獲17個國家級獎項;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獲特等獎5項;在第十二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暨第二屆世界大學生水下機器人大賽獲特等獎6項、一等獎13項……近年來,江科大學子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金獎等國家級重要學科競賽獎項1500余項,學校入選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位列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十年綜合貢獻力全國第45位。
“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齊心、干得成事”,江科大特質鮮明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活躍五湖四海,涌現出LNG船、豪華客滾船、郵輪、極地郵輪總建造師、總工藝師等行業頂尖力量,為國家重點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貢獻。中國船舶集團及地方知名船企中,近三分之一技術和管理骨干來自江科大,江蘇省三分之一以上船舶中小型企業由江科大船海類專業畢業生創辦。
優異成績的背后,是一代代江科大教師的辛勤耕耘。7月24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批準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江蘇科技大學《產業伴生與企業嵌入:船海制造業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船海類高校大學生“1621”素質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學校作為第二完成單位參與的成果《現代造船工匠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目前學校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船舶設計原理》《船舶與海洋工程導論》等15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逐夢深藍篤行不怠,大國重器擔當在前
9月12日,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順利靠泊在上海外高橋造船碼頭,為期6天的第二次試航取得圓滿成功,這意味著“愛達·魔都號”郵輪的各項性能已基本具備運營條件。
奮力摘取“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歷程中,亦有江科大的助力:江科大海洋裝備研究院研發團隊開展科技攻關,幫助承建方一舉攻克了郵輪建造過程中薄板矯平作業的技術難題。“大型郵輪和航母以及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一樣,直接體現一個國家的裝備建造能力和綜合科技水平。”江科大海裝院院長谷家揚教授介紹,學校前后共提供矯平設備8套,自2021年初投入使用以來,為國產首艘大型豪華郵輪完成矯平面積累計約20萬平方米,有力保障了郵輪結構工程計劃的推進。不僅如此,這項技術還惠及更多船舶企業,目前已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推廣應用,尤其在超大型汽車滾裝船的矯平作業中得到大面積使用。
因時而變、因勢而動,逐夢深藍,篤行不怠。作為江蘇省唯一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為主要服務面向的高校,江蘇科技大學積極響應海洋強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資源開發、海洋信息感知、海洋產業經濟等方面聚力作為,開展深海空間站、超大型海洋浮式結構物、第七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上油氣開發裝備和海上風力發電裝備等國家重大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工作,在大型海上浮式平臺、水下機器人、海洋能源利用、海洋生態與環境監測、水聲通訊、水下信息安全、深海采礦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特色。集聚資源要素,成立海洋學院,積極培養海洋類緊缺型高層次創新人才。學校74個本科專業及方向涵蓋了造船所有領域,其中船舶與海洋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焊接技術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做強主業,一條駛向“深藍”的航跡逐漸明晰,大國重器上刻寫著江科大貢獻:學校參研“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9年參研“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單位排名第6),成果應用于一批國家和國防重點建設工程;2020年學校參與研制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浮式防波堤裝備”等重大創新成果實現轉化及示范性應用,產生較大影響;超大型風電安裝船總體設計技術引領江蘇形成國際最大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江蘇科技大學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牽頭主持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牽頭主持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項目1項、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2項,獲批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特色學科條件建設項目1項。依托設立在該校的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等,開展專利導航“一站式”服務,江科大位列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第22位,專利授權率排行榜第18位。
聚力創新賦能產業,服務地方著眼全球
6月8日,“中國船舶集團—江科大船海裝備先進制造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堅持產業性、前瞻性、戰略性和可行性的發展思路,響應中國由全球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發展需要,加快補齊我國在船海制造技術與裝備中的短板與弱項,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努力打造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船海制造裝備和系統品牌,推動船海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聚力創新,賦能產業,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江科大牽頭組建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圍繞船舶海工產業設計、研發、制造等環節開展創新研究,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在船舶工業軟件開發、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等領域形成重大理論突破和應用示范;推進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知識產權聯盟建設,與地方攜手共建江蘇省產學研聯合重大創新載體——海洋裝備研究院。該校推進實施一系列產學研合作新舉措:與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實踐平臺;與特大型國有企業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船級社等簽署合作框架協議;與京東科技集團全面合作,共建智慧供應鏈產業學院。
8月8日,PNAS在線發表了江科大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譚安江團隊的研究論文,首次報道了在昆蟲(家蠶)中構建天然植物化合物的多基因生物合成途徑,從而高效合成一種水溶性植物色素——甜菜紅素。“這項研究不僅破解了甜菜紅素的提取難題,而且為蠶業生產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甜菜紅素的回收對蠶繭的絲質沒有任何影響,蠶農還能額外獲得另外一種有價值的副產品。”論文第一作者、江科大蠶業研究所陳凱博士說。
百畝桑園,千平蠶室。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蠶業研究機構,不僅研發并提供了中國乃至世界主要的蠶桑品種與栽桑養蠶技術,還承載著90余年的蠶種質資源保護經歷,先后獲得國家級獎勵17項。在保種育種的基礎上,蠶桑科技支農實踐團足跡遍布江蘇、廣西平果和德保蠶區,向當地蠶農介紹規范的飼養和消毒方法,并贈送研究所培育的針對廣西高溫多濕氣候環境的優質蠶種和蠶藥。蠶農在支農實踐團的指導下,改進養殖技術和消毒防病措施,試養的“華康2號”新品種家蠶讓多數農戶收入從4000元/畝提高到近8000元/畝,收入實現翻番。
近年來,江科大蠶業研究所基于蠶遺傳資源培育的“華康”系列抗BmNPV特殊蠶品種、“絲雨”系列、“野三元”系列等家蠶實用新品種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的蠶桑主產區,累計示范推廣一代雜交種1100余萬張。不僅在國內蠶區推廣應用良好,“華康”品種還出口至十幾個國家,廣受烏茲別克斯坦及阿塞拜疆等中西亞國家蠶種場、蠶農及繭絲綢企業的歡迎,東南亞一些國家用的抗血液型膿病家蠶品種幾乎都來自江科大蠶業研究所。
2021年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新的江科大力量。學校舉辦2023年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合作論壇,江蘇科技大學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合作中心中方主任李龍博士表示,“積極開展飼料桑合作研究,將促進中國實現進口豆粕減量替代,保障中國飼料糧安全。項目的完成,可以幫助古巴提高蠶桑產品附加值,開發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蠶絲蛋白基新材料和新用途,造福兩國人民。”日前,在古巴舉行的第四屆國際農業衛生健康大會暨第四屆國際蠶業研討會上,古巴科學院向李龍頒發古巴科學院外籍院士證書和徽章,古方希望繼續加強中古蠶業合作、拓展蠶桑合作領域,推動古巴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
“辦學九十周年是學校發展歷史新的里程碑。”意氣風發向未來,江科大校長嵇春艷說,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確立了“三步走”長遠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我們將以國之大者和‘四個面向’領航,深化政產學研互融互促,持續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及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使命要求,著力形成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江科大力量’。”
新華日報2023年10月24日11版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10/24/node_11.html#content_1253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