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建到產業鏈、課堂移到生產線,培養輸送20萬高素質人才,為江蘇造船總量連續14年位居國內第一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努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近5年累計投入人才專項經費3.3億元,每年遞增10%;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浮式防波堤等一批領先科技成果得到轉化;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實現歷史性突破……
從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到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加速跑”,江蘇科技大學在高質量發展征途上奮楫搏浪,奔涌向前,實干擔當。
深藍航程淬煉江科大底色
“一把手”工程、“后勤部長”保障、“頭雁效應”引領,建設“主陣地”、打造“蓄水池”、提升“貢獻度”,在日前召開的江蘇省組織工作會議上,江蘇科技大學作為全省唯一一所高校代表,推介大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江蘇建設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集群提供強有力人才動能的主要舉措和工作成效。
“向最難之處攻堅,追求最遠大的目標。”學校黨委書記周南平表示,“未來將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大力引進培育高水平創新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獨特的行業人才支撐力。”
“融入團隊才能讓我們在求學階段對技術理解的‘點’,快速與其他成員合力形成科研進步的‘面’,從而能夠爭取更大的成果。”教師節前夕,黨員教師王蛟作為優秀代表,面向全校報告自己在能源與動力學院“合作共贏,抱團取暖”收獲的經驗。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江蘇科技大學,2000多名教師黨員立足崗位發光發熱,76位“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活躍在教育教學一線,覆蓋學校全部教師黨支部。
“我們經常說‘把支部建在連上’,對學院而言,就是把支部建到教學、科研、管理的具體團隊,建到一個個重大項目申報和科研成果攻關的團隊上,不斷凝聚‘紅色動能’攻堅克難,突破多項關鍵難題。”江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瑞峰深有感觸。
夯實黨建鏈、賦能業務鏈,打造“五位一體”履責模式,完善“校黨委、二級黨組織、基層黨支部、黨員”四位一體黨建工作體系,實施基層黨組織“提質增效”“強基創優”建設計劃,近5年,江蘇科技大學創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3個,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1個、樣板支部9個。
造船夢、海洋夢、蠶桑夢、強國夢,不同時期同心奮斗淬煉著江科大人的底色。江海襟懷、同舟共濟、揚帆致遠,勤奮、執著、敬業、奉獻,江科大“船魂”“春蠶”精神引領一代代師生接續發力,奔跑在深藍遠航的大時代新征程上。
奮斗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江蘇科技大學第三次黨代會召開以來的5年,聚力高質量發展不斷突破,獲批系統科學博士點,填補江蘇省屬高校空白;新增材料科學、化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建設高校,學校綜合排名在第三方評價中USNews2023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130位,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位列中國高校第137位。
江海逐夢聚合江科大特色
因船而生的江蘇科技大學,矢志興船報國。立足船舶、海洋、蠶桑特色優勢,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經過多年論證、籌建,學校組建海洋學院,做強、做實“海洋”特色,積極培養海洋類緊缺型高層次創新人才。如今,全校74個專業有六成涉船涉海,踐行產教聯動、實踐實戰,為社會培養輸送大批船海專業人才。
8月中旬,“蠶寶寶吐出玫瑰色絲”科研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完成這項研究成果的是學校生物技術學院蠶業研究所譚安江研究員團隊。蠶業研究所擁有國家種質資源桑樹圃、國家蠶遺傳資源基因庫、國家家蠶遺傳評估中心(籌)等國家級科研平臺,研發并提供中國乃至世界主要的蠶桑品種與栽桑養蠶技術,為我國蠶桑產業保持世界第一地位發揮核心科技支撐作用。
為全面傳承辦學傳統,拓展提升辦學平臺,學校還與江蘇省糧食局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組建成立糧食學院,開展“農穩社稷,糧安天下”系列科研攻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貢獻力量。
追尋藍色夢想的萬里航程中,江蘇科技大學構建高校大學生“1621”素質培養模式,深度融入“船魂”精神,設計“偉大建黨精神引領+家國情懷”系列思政課程,建成《精神的豐碑》《近現代船舶工業發展與中國崛起》等為代表的通識課程群,將參與大國重器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這一培養模式,連同學校在船海制造業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和現代造船工匠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共同獲評2022年度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鑄船魂、育海器,聚人才、報家國。如今學校培養的20萬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活躍在江河湖海天南地北,薪火傳承奮楫江海、躬耕“絲路”、糧安天下的科大夢。中國船舶集團等一批單位連續多年發來感謝信,高度評價江科大畢業生“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齊心、干得成事”。
向海圖強彰顯江科大奉獻
2023年6月,江蘇科技大學與中國船舶集團聯合成立“船海裝備先進制造技術創新中心”,每年共同投入2000萬元,開展船海領域重大裝備研制,推動船海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由江蘇科技大學牽頭組建的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一年內已經吸引集聚8個創新團隊、近300名高層次人才,圍繞船舶海工產業設計、研發、制造等環節開展創新研究,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學校產業科創平臺建設持續加強,“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在船舶工業軟件開發、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等領域形成重大理論突破和應用示范,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知識產權聯盟服務江蘇船舶與海工核心技術與裝備的高價值專利布局,與地方攜手共建江蘇省產學研聯合重大創新載體——海洋裝備研究院,躋身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學校近3年在涉船涉海領域主持重點研發項目4項、參與28項,與企業達成產學研合作400余項,科研經費超5億元。
有組織科研、學科大交叉、大團隊聚力、攻堅大項目,學校近年來先后參與多種“國之重器”研制,為其貢獻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挖泥船控制系統、船用救生艇主機等產品實現國產化。緊密對接船海產業極地、深海發展需求, 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開展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綠色智能船舶創新研究,努力在冰區挖泥船、內河綠色船舶等領域形成競爭優勢。
教授嵇春艷帶領科研團隊研發的新型浮式防波堤設計技術,填補了我國抗臺型浮式防波堤設計技術及消波機理方面的空白,研發的“平波號”工程樣機是國內首套、也是全球抗臺風等級最高的浮式防波堤實物。管義鋒教授團隊與省內船企聯合,研發出全國首創的“LNG換罐補給技術”,破解了內河航運LNG船舶發展“加氣難”堵點;徐秀龍、李榮高級工程師團隊主導的3項超大型風電安裝船總體設計技術,引領帶動江蘇形成世界最大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研發做在車間里、論文寫在產品上,江科大貢獻涌動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學校將加大力度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瞄準高技術船舶、深遠海開發、極地工程、蠶桑種質資源等領域前沿科研問題,設立高水平標志性成果培育基金,催生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戰略性技術和產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江科大校長嵇春艷目光堅定。
大江奔流,大海遼闊,大道致遠。江蘇科技大學堅守擔當、勇毅前行,滿懷星辰大海的夢想,向著高水平大學新征途不懈探索。
江蘇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供稿
2023年9月22日10版頭條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09/22/node_10.html#content_1244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