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海安市擁有桑園面積6.6萬畝,年發種達14萬張,生產蠶繭8500噸。海安已建立了229個蠶業家庭農場、169個蠶業聯合體農場。繭絲綢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蠶農蠶繭收入近3億元。”海安市繭絲綢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海安市蠶桑站黨支部書記黃俊明說。近年來,江蘇海安桑蠶科技小院師生多次前往海安市雅周鎮、大公鎮及南莫鎮等地蠶桑基地開展桑園病蟲害防治、田間施肥管理、高效桑園春耕、剪伐等技術現場培訓指導,帶動蠶農增收,引領產業發展。
科技小院積極開展蠶桑科技服務工作,先后為海安20余戶養蠶大戶開展培訓,發放技術手冊上千份、蠶藥20余件,科技下鄉10余次,同時為當地養蠶大戶規范了飼養管理、優化了田間管理、加強了產業鏈和供應鏈。團隊將繼續發揮科技小院科技職能,服務養蠶大戶,為更多的農戶解決生產問題,幫助他們持續增收。
江蘇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李木旺教授帶領團隊把高質化蠶桑生產技術討論開進農家田頭,指導蠶農高質量飼養好新培育的抗病優質蠶品種、桑園現代化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控技術培訓等,把高質化養蠶知識和關鍵技術要點送到蠶農家門口,助力打通科學傳播“最后一公里”,讓科學養蠶走近蠶農,飛進尋常百姓家。科學既存在于創造未來,探索過去的研究中,又與我們的日常栽桑養蠶息息相關,蘇州大學醫學院徐世清教授把實驗室“搬”進了科技小院,從家蠶食性相關基因的發掘與鑒定到二化性高產蠶品種的蠶種孵化控制和全年隨時供應技術,把飼料工業化加工原理通過科普的方式加以普及,調動了蠶農對產業發展前景的極大興趣。
據悉,科技小院與依托單位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堅持一二三產融合、東中西部聯動,在行業領域率先打造“公司+科研院所+基地+農戶+科技小院”的“鑫緣模式”,在行業中首創了“公司+科研院所+基地+科技小院”的產業化新模式,帶動蠶農增收,引領產業發展,成為全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領軍企業。在江蘇、廣西、安徽、江西、陜西等重點蠶區建立基地,開展產業精準扶貧,帶動40萬畝桑園建設、30萬戶蠶農增收、50多家絲綢企業發展和5萬名勞動力就業,推動產業和區域經濟健康高質發展。
科技小院積極支撐應用型人才培養鏈條延展。在聚焦涉蠶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中,注重應用型人才在結構和層次上的培養,在成立后不到2年的時間里,先后有2名博士碩士生、7名碩士研究生入駐小院開展研究。面向社會,科技小院注重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基層隊伍,協同開展技術推廣培訓和高素質農民培育。科技小院積極構建科技致富輻射示范科普平臺,結合實際情況,把科普示范、科技帶動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措施,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使蠶桑規模迅速發展。目前海安蠶桑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繭絲綢之鄉。 殷梓鈺
江蘇科技報2023年8月11日12版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appnews/113384/124525/136537-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