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日前,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發布“2022年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公告”,江蘇科技大學主持成果獲一等獎4項,數量位列申報單位第一。
其中,戴曉強教授牽頭完成的“面向復雜水域作業的帶纜水下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張健教授牽頭完成的“極地冰區83500噸油—散—化組合兼裝船關鍵技術研發及制造”成果、崔杰教授牽頭完成的“船海結構物抗沖擊流固耦合分析與防護技術及應用”成果、周利教授牽頭完成的“基于海冰環向裂紋法的冰載荷預報技術及應用”成果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具體來看,“面向復雜水域作業的帶纜水下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針對復雜水域水下勘察與作業的特殊需求,聚焦導航定位、運動控制、推進控制和總體設計等方面的技術研究,攻克了啟發式漂移消減法和互補濾波噪聲處理、多變量多模態快速非奇異終端滑模控制﹑新型鎖相環電機轉子位置和速度信息估計等多項關鍵技術,授權發明專利25項。該項目關鍵技術在多家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研發成果成功應用于多家單位的水下勘測、水下打撈和救援、水下船體結構檢測等多個重要領域。通過相關成果的應用與技術轉化,促進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增強了我國的水下搜救與打撈救援能力,有利于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解決了卡脖子技術問題,培養了大批高技術人才。
“極地冰區83500噸油—散─化組合兼裝船關鍵技術研發及制造”項目針對極地航行條件下船型優化設計及冰阻力性能分析、冰撞損傷及結構防護、風險評估技術,建造工藝技術等問題進行技術攻關。該項目形成多項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科技論文等豐碩科研成果,并成功應用于極地甲板運輸船、多用途船等多艘極地航行船舶上,為極地船舶與海洋裝備自主研發與安全運營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與保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船海結構物抗沖擊流固耦合分析與防護技術及應用”項目針對船海結構物抗沖擊與防護的重大需求,系統地研究了船海結構物抗沖擊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和防護技術。該項目成果在我國多種類型艦船和海洋工程產品上得到有效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船舶數值預報、設計與研發能力,保障了船海結構物安全性及可靠性。
“基于海冰環向裂紋法的冰載荷預報技術及應用”項目針對我國自主研發極地海洋裝備的重大科技需求,基于環向裂紋法,攻克了海冰凍結機理、復雜冰場模擬、船—冰作用機制、冰載荷數值預報等難題,提出了適用于多類型海冰的冰載荷預報新方法,與現行預報方法相比,誤差減小到10%以下,精度提高了2~5倍,計算效率提高了1個數量級。該項目形成了船舶規范、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科技論文等豐碩科研成果,在多型實船上實現應用,為極地裝備自主研發與安全運營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江蘇科大高度重視科技成果獎勵申報工作,加大對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培育力度,鼓勵廣大教師承擔高級別科研項目,產出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取得更多更高層次科學技術獎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該校將建立科研成果獎勵的全鏈條培育機制,重點策劃和培育有影響力的成果,為教師在申報過程中提供全方位輔導和精準服務,爭取標志性成果再獲突破。 (唐盛 潘秋雨)
中國船舶報2023年2月10日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