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特約記者 周升友 報道 9月1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江蘇科技大學極地海洋裝備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協極地工程高層次專家研討會在江蘇鎮江召開。來自浙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廣船國際等17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19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或線下形 式參加了會議,共同研討極地工程未來發展趨勢。這是中國科協極地工程項目召開的首次高層次專家研討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中國外交 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浙江大學研究員、教授、原國家海 洋局極地辦公室主任秦為稼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李華軍表示,南北兩極蘊含著巨大的政治、經濟、科技、軍 事利益,尤其對北極航運、資源開發以及國家戰略等方面具有 重要意義。目前,國內極地工程與科學領域仍然存在一系列有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這些問題的突破將促進極地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高風表示,目前,南北兩極面臨復雜多變的 局勢,但北極合作的大門并沒有消失。從長遠看,北極事務治 理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我國加強極地工程和海洋裝備的研 發與創新刻不容緩。秦為稼指出,無論極地地區今后形勢如 何變化,都需要我們加快速度認識極地,期待與業內專家展開 深入交流。 本次會議緊扣國際熱點話題,分為3個論壇,與會專家就 極地工程的多個領域展開深入探討。來自俄羅斯土木與建筑 科學院、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七○二所 等6家單位的代表圍繞極地裝備和極地科考事業等內容作了 精彩的報告。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針對海洋技術創新與國家極地戰略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提出在極地環境 與資源評估的基礎上增強對脆弱極端環境下的科學檢測和資 源開發能力,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新的科 技支撐。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龔閩表 示,北極油氣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大力開發 北極資源已成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方向。中山大學測 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提出,要緊扣國家“十四五”深海 和極地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規劃,努力填補我國在極地 通信等方面的空白。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李志軍指出,要以社會科學為先導,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協同發展,才能有效推動我國極地工程大踏步前進。 針對加快重建北半球運輸物流系統,提高運輸物流能力, 減輕對北極環境影響的問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專職外部董事、大連海事大學教授蔡梅江指出,極地領域的模塊化運輸或將成為未來極地運輸行業的深遠發展方向,這將催 生一定數量的大型冰區運輸船。這種船型需要足夠大的平臺,具有核動力破冰能力,需要解決推進系統、甲板平臺、搭載能 力、抗冰性等一系列問題,一旦投入使用,將極大提高貨物運 輸能力,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中國船舶報2022年9月28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