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凱里9月23日電(通訊員 侯傳 楊仁紅 徐夢婷)為深刻了解西南地區蠟染工藝、傳承非遺文化,了解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關系,7月31日,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苗族蠟染實踐團隊前往貴州省丹寨縣千年蠟染工廠參觀學習。
圖為實踐團通過直播形式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傳承人楊而報浪老師。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威 供圖
圖為苗族蠟染傳承人龍鹿老師教實踐團成員上蠟。
實踐團隊主要通過“直播+線下采訪”的形式,學習宣傳苗族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邀請老師和學生參與其中。31日上午首先由苗族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而報浪老師線上為大家展示蠟染的過程。老師介紹到:蠟染即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直播過程中,老師著重講解了蠟染制作過程中的上蠟和浸染中的環節:在上蠟的時候,必須用加熱器把蜂蠟保持在液體的狀態,避免蜂蠟由于溫度過低而冷卻成固體。在浸染的時候必須長時間將上好蠟的布料浸染在染缸里面,并且不停的移動布料,這樣的效果最佳。蠟染藝術在古代時期稱之為蠟纈,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傳統印染藝術之一;它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藝術的印染歷史中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楊而報浪老師的解說下,實踐團成員們了解到苗族蠟染被稱為古代三大印花工藝,苗族婦女蠟繪,圖案設計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便可流暢畫出圖案。苗族蠟染的圖案主要是以自然紋為主,自然紋以自然界中的花鳥魚蟲做素材,隨心所欲地創作成別致的圖案,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其中鳥的變化最為豐富。隨著苗族蠟染的繁榮和發展,現在的苗族蠟染圖案也可以加入一些現代化元素,將苗族蠟染藝術成品制作成為玩偶、香包、手提包等等。在直播結束后,苗族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龍鹿老師帶著兩位實踐團成員親自感受上蠟與浸染以及脫蠟的整個過程。隨著親手接觸這些環節,實踐團成員楊仁紅有感而發:“苗族蠟染技藝的巧奪天工、成品的精美絕倫令人十分驚嘆,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應該努力學習,要為宣傳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親自體驗上蠟。
31日下午,實踐團隊繼續走訪了當地蠟染工廠和周邊村落,實踐團隊了解到蠟染工廠的建立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產物,政府的扶持和助力也加快了當地脫貧致富的步伐。閑談之余,一位70多歲的蠟娘笑著說:“很感謝有了政府的幫助和支持,大家不僅從偏僻山區走了出來,還能在這里安心的做蠟染,既沒有把自己的老本本丟掉,還能把自己的技藝繼續傳給下一代人;在做自己的蠟染時,還為自己帶來了收入,每年都能有很不錯的收入,這樣的方式真正的幫助大家實現了脫貧致富。”在走訪觀察蠟染工廠時 ,楊而報浪老師說自己沒有讀過太多書,但是自己從小跟著長輩學習蠟染,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學成。恰逢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保護苗族蠟染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喜歡上了蠟染。于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楊而報浪老師遇到了剛從外地返鄉正準備在家鄉創業的王方舟老師,于是兩人便合伙經營了這家千年傳蠟染工廠。而當時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不僅為苗族蠟染藝術品出售到更遠的地方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也大大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人員就業問題。他們還在萬達小鎮里面創建了“歐報浪蠟染體驗館”。很多來萬達小鎮旅游的游客都會來體驗館里體驗做蠟染的樂趣,它也成為了許多高校學生的寫生、研學基地。在走訪過程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蠟染技術的發展與傳播為當地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動力。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深入發展,在貴州工作站專家和當地政府、手工藝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多個傳統村落逐漸整理出了本土手工藝開發的著力點和發展方向,嘗試建立起一種“藝術+鄉村”的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發展之路。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一個縮影,具有非凡的意義。今后苗族蠟染實踐團隊將繼續開展相關實踐,讓更多的人熟知苗族蠟染、促進非遺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龍鹿老師合影。
地址: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signature=ZjEPYDGOJ685MLWwrbNaAVGmxTKKOee1l3zVgQoedxKAkR20pB&uid=3834315&phone_code=a12aa97ea0bfe5df393e29b1ab4a1a1a&scid=979613&time=1632395218&app_version=(null)&sign=04c397f6657d235d0257a4edd8d6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