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蘇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017級英語專業本科生朱立,在2020年,基層社區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我的求職觀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我在畢業前報考了揚州市廣陵區汶河街道并順利被錄取。在等待入職期間,新冠疫情突襲揚州,揚州被迫按下了“暫停鍵”。作為新時代有擔當的青年,同時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第一時間響應單位的號召,放棄休假,提前報道,下沉社區,與其他志愿者一起承擔了核酸采碼員、上門采集員等工作,成為眾多奮戰在抗疫一線中的一員。我下沉的社區主要負責兩個全民核酸采樣點和一個中風險封閉小區,由于我負責給每個做核酸的居民身份證信息進行登記,所以對應的防護等級和醫生一樣。在八月份最炎熱的天氣,我需要和醫護人員一樣,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工作兩個小時下來,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和醫生一起上門采集,因為老小區沒有安裝電梯,經常是爬了五六樓后就喘不過氣,要緩好一會兒,再繼續前進。由于人手不足,志愿者們經常要“趕場”,一場核酸做完之后要立馬趕往下一個“戰場”,而且每個人都身兼數職。雖然很辛苦,但所有“天使白”、“守護藍”、“志愿紅”從來沒有抱怨和退縮,而是挺身而出,共同守護我們的城市。
圖為朱立同學在淮海路157號檢測點。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婷婷 攝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為了盡快排查出陽性患者,揚州主城區每天都在全員核酸,所有志愿者都住在了統一安排的酒店。還記得在八月十一號的夜里,接到上級通知,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核酸檢測點要分散設置,所以原先的檢測點需要及時拆除并連夜設好新的檢測點,以此來保障第二天的檢測正常進行。當夜里十一點的通知發出時,即使事發深夜,群里的一聲聲“收到”“我馬上到”“我來了”使人安心,讓人感動。當我趕到檢測點時,發現其他志愿者也紛紛趕到,其中還包括一些上了年紀的阿姨和叔叔們。我們明確了分工,搭好帳篷、貼好一米線、排好桌子、設置好鐵馬、整理好物資……一直到凌晨四點,所有的工作才基本完成。在回酒店的路上,我看著空蕩蕩的街道、明亮但缺少人氣的文昌閣,很不是滋味,但第二天六點半新一輪核酸檢測又要開始,我必須抓緊休息,保持精力,確保第二天的全情投入。我堅信,只要有我們的堅持不懈,文昌閣終究會恢復往日的熱鬧與繁華。當往日熙熙攘攘的城市,突然變得異常安靜,社區、街道流動的那一抹抹“志愿紅”,讓人感到溫暖而堅定。在一個月的抗疫戰斗中,我認識了很多志愿者,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他們有放假在家的大學生、有回家探親的警察、有退休再返崗的老同志、有農貿市場的商戶、有大學教授、有機關職工、小區居民…….正是志愿者們的無私奉獻,挺身而出,才構筑起了揚州的“防疫長城”!正是各行各業平凡英雄們的逆行、守護,才贏得了抗擊新冠疫情的勝利!文昌閣上的白云悠悠,瘦西湖畔的芳草萋萋,見證了揚州城的不屈和頑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和省工作組的堅強領導下,在全省上下全力支持下,揚州終于守得“云開”,拼得“疫散”。如今,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我們也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了“保民生”上。汶河街道地處揚州市中心,全市最大的農貿市場就在汶河轄區內,我目前正積極配合社區和街道負責石塔農貿市場的復市工作,我將時刻銘記作為一名黨員和公職人員的信仰和責任,以人民的需求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圖為朱立同學在集賢小區上門登記。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顧文 攝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我輩當以此為目標,扎根基層,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青春力量!
一審編輯 葉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