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教授王俊團隊通過研究,為藥食兩用昆蟲資源在高附加值綜合利用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其相關成果連續發表在農林科學1區TOP期刊《食品與功能》(Food & Function)上。
據悉,作為世界上利用昆蟲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我國在有關蠶絲、蠶蛹等的應用方面最具特色。目前,我國每年蠶蛹產量占世界總量的80%,而蠶蛹的油脂含量可以達到30%。據報道,蠶蛹油含有約75%的不飽和脂肪酸和20%的飽和脂肪酸,其中α-亞麻酸含量約占35%,但人們對蠶蛹油的營養消化特性知之甚少。
王俊團隊通過研究發現,蠶蛹油中的α-亞麻酸含量占總脂肪酸的32.60±0.67%,不但含量高且符合營養需求。團隊成員測試了幾種常見油脂的脂肪酸最大釋放量,其排序為蠶蛹油>大豆油>豬油>桑籽油>亞麻籽油,說明蠶蛹油是易于消化的富含α-亞麻酸的優質天然油脂來源。這為今后蠶蛹油高附加值綜合利用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理論支撐。
同時,研究團隊在對蠶蛹油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組成進行分析時發現,蠶蛹油甘油三酯含有的棕櫚酸在被人體食用后,可能會在腸胃消化階段出現難溶的固形物,從而影響其消化吸收。
對此,作者選擇用智能水凝膠構建了一種方便更換酶,同時不影響油脂流通性的微流場反應器。通過這一方法,一方面可以大幅減少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場中的停留時間(由數小時驟減至數秒鐘),另一方面,通過降低棕櫚酸的相對含量,顯著提高了蠶蛹油的脂肪酸釋放率,為綠色高效酶法修飾蠶蛹油提供了新的關鍵技術。
據了解,當前人們對于油脂的不合理攝入,是導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而α-亞麻酸作為人體必需的n-3 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提供神經保護、增強免疫力、保護視網膜和大腦發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傳統上,植物油脂是α-亞麻酸的主要來源,但如大豆油、菜籽油和玉米油等油脂中的α-亞麻酸含量低于10%,遠遠達不到人體的需求量。而作為人們補充α-亞麻酸的主要脂質來源,亞麻籽油的消化程度和消化速率又遠低于日常膳食油脂,因而限制了α-亞麻酸在人體內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從昆蟲資源中尋求α-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資源將會是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
網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8/46255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