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科大秉持“強素質、重實踐”辦學理念,構建新型培養模式——人才成長有“通路”
“從在校學習到頂崗實習,再到正式工作,學校為我鋪設的成長道路一直很順暢。”江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8屆機制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畢業生、無錫德林防務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工程師李啟洪告訴記者,從入校學習到畢業就業,學院為他們設計了一條通往應用型崗位的“通路”。畢業離校后,他充分利用在校學習的數字化知識,參與企業的多項重大項目,被集團公司表彰為“技術標兵”。
用融入新時代技術需求的數字化創新課程打牢專業“基石”,在用產學研融合的實操模式插上就業“翅膀”,是江科大機械工程學院近年來著力探索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江科大機械工程學院教學副院長田桂中說,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參與新時代機械工程項目的必備技能,學院課程必須“跟上”。為此,機械工程學院不少基礎課程都著意融合計算機技術和軟件應用,為學生的未來打底。
“讓學生掌握機械相關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緊跟未來智能制造的需求,培養學生數字化設計和創新實踐的能力。”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李濱城說,學院構建了融學科知識和計算機輔助分析技術“雙元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并采用“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課程中的機械分析設計任務,激勵學生將機械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應用“落地”為創新項目。
2019年,機械工程學院學生王瑞和團隊以《面向船舶分段建造的智能胎架系統研制》項目代表江蘇科技大學參加“挑戰杯”競賽全國賽,并獲得二等獎。這是機械工程學院激勵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促進理論向實踐轉化的縮影。
為引導學生將課上所學知識在實際操作中充分消化,該院將第二課堂學習計入專業學分,并將“專業素質”和“創新創業素質”列入《學生核心素質報告書》的6項指標中,對學生培養質量定期監測,形成“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和“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
“目前,包括第二課堂在內的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的25.14%。”江科大機械工程學院教務辦負責人繆蕓蕓說,高學分占比激發出了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實踐項目的熱情。
人才成長離不開一線崗位的鍛煉與檢驗。為此,學校和學院共同推進,以產教融合、校地共建等形式建設各類實習實訓平臺。“我們聘請了100多位企業導師,和學院教師實行聯合指導。學生80%的畢業設計課題均來自企業生產實踐和教師科研項目,學生在企業的實訓和畢業設計時間長達8個月。”田桂中表示,企業實訓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生所學專業知識也在實操中落地成“金”。
近幾年,省政府先后與中船工業、中船重工、國家科工局共建江蘇科技大學,學校與大批船舶及其主輔機裝備制造企業建立實習和實踐教育基地,為機械類人才數字化交融培養模式和創新實踐提升提供了堅實保障。繆蕓蕓說,10年中,機械工程學院近50%的畢業生投身船舶和相關機械制造行業,一些優秀畢業生還參與我國航母、大型驅逐艦、深海載人潛水器、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等國家重大工程。
江蘇教育報 2021-02-26 第2版:綜合新聞
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2102/26/c82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