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廿載芳華映港城,弦歌不輟譜新篇。張家港校區即將迎來創辦二十周年。從拓荒起步的鏗鏘腳步,到桃李滿園的累累碩果,一代代建設者以敢為人先的銳氣、開拓進取的豪情,與時代同頻、與學校同心,將江科大精神深深鐫刻在港城大地。
本期《江科大的故事》專欄,推出張家港校區創辦二十周年特別策劃。我們將通過一段段鮮活的故事,重溫創業者描繪藍圖、披荊斬棘的奮斗歲月,回望師生攜手共進、探求真知的動人時光,見證校友遍布五湖四海、在各行各業綻放江科大風采的高光時刻,共同汲取砥礪奮進的力量,書寫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005年9月18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18位教職工放棄與家人團圓,驅車返回張家港,與首屆400余名新生共度佳節。“今夜無眠,當歡樂穿越時空,激蕩豪情無限……”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聯歡晚會上,時任校區管委會副主任的冷靜教授用略帶沙啞的嗓音深情唱起《今夜無眠》。二十年來,這優美動聽的旋律經常縈繞在我的耳畔,牽著思緒一次次回到那片一干河畔的創業熱土。
2005年,第一批派駐到校區工作的教師在暨陽湖畔合影
萬事開頭難。作為全省校地合作辦學的先行者,江蘇科技大學與張家港市政府攜手開辟出這片教育新天地,凝聚了無數拓荒者的心血與智慧。學校黨委精心組建首屆領導班子——四位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老同志,以畢生積淀為張家港校區保駕護航。
67歲的祝山書記曾任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江蘇科技大學前身)黨委書記,為學校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2005年9月6日,他帶領17位教職工正式進駐張家港,為促成校地合作協議,他多次與張家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會談,多次奔赴省教育廳匯報請示,奔波不止。
轉機終于在2005年12月8日到來——時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王斌泰同志召集張家港市、江科大、沙洲職業工學院主要領導,專題研究張家港校區建設發展問題。會議明確了校區的性質、運行方式和辦學規模,決定由校區托管沙洲職業工學院。自此,張家港校區建設進入快車道。
2006年1月6日,江蘇科技大學與張家港市政府正式簽署合作創辦校區協議;2007年6月9日,雙方又簽訂托管沙洲職業工學院協議。這兩個協議,成為校區建設發展的里程碑,鐫刻著祝山書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赤誠之心。
2006年,學校與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署合作辦學協議
冷靜院長曾任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她那擲地有聲的京腔京韻和流利純正的英語,折服了無數師生。退休多年后,她又以67歲高齡重返教學一線,用“快、實、細”三字書寫教學管理傳奇:“快”是雷厲風行,決策迅速,從不拖泥帶水;“實”是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搞形式主義;“細”是親臨一線,細致入微,注重管理細節。
2006年,老領導觀看校區新校園建筑模型(中間右為祝山、左為冷靜)
2005年9月28日,在她的建議下,學校召開制訂張家港校區教學計劃會議,完成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2007年又進行修訂),并建立了一整套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和質量監督體系,為校區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沈貽森書記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多年,將幾十載育人經驗傾注于新校區,62歲的他再次挑起重擔,擔任管委會副主任,帶領學工辦、團工委團隊把學生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2008年,時任校區黨工委副書記沈貽森在學雷鋒啟動儀式上講話
他和我一起承擔思想品德課和形勢教育課教學,主講校區黨校、青年干校多門課程。2005至2008年間,我們共招聘教職工51名,其中博士3名、碩士45名。
2008年底,我調任南徐學院工作直至退休。與沈書記的亦師亦友關系從未間斷,我敬佩他實干肯干、樂觀進取的心態,也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的器重與關愛。
沈貽忠處長是學校公認的“鐵算盤”,長期從事財務工作。62歲的他嚴謹細致、穩健靈活,每天下班都要抓住門把手反復推拉檢查多遍。祝書記常說:“有貽忠管錢,我們最放心。”在校區創建初期,他勤儉“持家”,把有限經費用在刀刃上;對教學實驗室建設經費,則毫不含糊、全力支持。
2007年暑假,他腰間掛著導尿管依然堅守崗位,詮釋了何為“鞠躬盡瘁”。新校區啟用后,他積極協調沙工有關部門,妥善解決后勤經費難題。
52歲的我作為班子中最年輕的“新人”,有幸與四位師長共繪藍圖。作為校區管委會主任,我主持行政工作,分管人事、工會,并兼任校區辦公室主任。四年間,我與他們并肩作戰,經歷創業的艱辛,圓滿完成學校交付的各項任務。
回首當年,我最深的感受是:一生有這樣的經歷,一輩子無怨無悔;我最想表達的是:能與四位老領導共事,是難得的緣分。他們的風采和形象深深刻在我心底,歷久彌新。
2015年4月,老領導走訪張家港香山
(從左至右:杜蘇 沈貽森 祝山 董師潤 沈貽忠)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二十年櫛風沐雨。如今,祝山書記、冷靜院長已駕鶴西去,但《今夜無眠》的旋律依然回蕩耳畔:“心相連風雨并肩,未來不再遙遠;情無限祝福永遠,幸福歲歲年年……”。
【作者簡介】杜蘇,副研究員,原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原張家港校區管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