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1月17日,江蘇科技大學長江大保護實踐團一行3人前往江西鄱陽湖,開展了為期8天的“關于長江全面禁捕后漁民生計與漁文化傳承”的實踐調研,調研形式包括調查問卷的采集以及漁民個例訪談等。
根據《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全面禁捕。實踐團以上岸漁民何以為“家”,千年漁文化如何傳承為主線,在8天的時間里分別走訪了九江市都昌縣和永修縣,共計訪談17位上岸漁民,發放回收問卷70份。
通過入戶走訪,實踐團成員親切地與上岸漁民聊起了十年禁漁、補貼安置、兒女升學、捕魚文化等等家長里短。通過交流,實踐團成員們了解到,在十年禁漁政策實行后,各項補貼安置工作基本到位,但由于疫情影響。加之上岸漁民群體年齡較大,其家庭收入大幅度減少,一些對未來生活較為迷茫,無所適從。
在永修縣吳城鎮當地進行調研時,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吳城當地有近90%的人口均是上岸漁民,且大部分都因年齡大、學歷低而待業在家,漁民普遍年齡都在50-70歲之間,政府所安排的就業招聘并沒有實際解決當地上岸漁民群體的就業問題。
當實踐團成員問到十年禁漁政策實行的效果時,漁民張師傅這么說道:“我們這些漁民對于國家的政策當然是打心眼里支持,我們也知道這是為了子孫后代好,但我們也有自己的苦,自小就開始捕魚,除了捕魚其他什么也不會,突然沒了生活來源,年輕人又在外打拼自顧不暇,對于未來生活很迷茫。”
與上岸漁民群體的交流中,實踐團成員得知在鄱陽湖這一塊地區有著女婿不得從漁船正前方下的風俗,以表尊重;鄱陽漁鼓發源于唐朝是江西省民間曲藝的一種形式,是早年鄱陽湖畔最為流行、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農家休閑取樂的擊樂曲藝。
樵管驚秋,漁歌唱晚。實踐團還將會進一步分析調研數據,持續關注上岸漁民群體與漁文化傳承問題,為上岸漁民轉型轉產,使漁文化在現代社會傳承下去,成為新時代文化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方面貢獻青年力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拓
交匯點 2021-01-28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lN8cXEccIoS4aEI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