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襲長發,一副黑框眼鏡,面帶微笑,目光堅定;她名為薇,如薔薇,朵朵精神,葉葉溫柔。兩種特質在她身上成就了科研創新路上的累累碩果,她是薔薇花開好顏色,笑看春風一路香。她生于1988年,2018年成為教授;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她致力于腫瘤等疾病早期診斷技術的創新研發,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6項科研課題,已發表SCI收錄論文43篇,申請發明專利6件,PCT1件……這些耀眼的成績背后,是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沈薇不懈的奮斗。
科研創新:輕如燕燕欲凌空
2016年學成回國來到江蘇科技大學,適逢學校大力實施“533”人才工程,遇上好政策,有相應業績可以直接走海外綠色通道評教授。2018年,她憑借過硬的科研實力順利晉升為教授。沈薇本科時的專業是化學,博士讀的是生物分析化學,均屬于理科,到了江蘇科技大學,發現學校特色鮮明,特別是學校有蠶業研究所這樣的國家隊,在新加坡做過核酸檢測的沈薇就想著怎么與學校的特色結合向應用方面轉型。沈薇覺得,核酸檢測的方法學應該成為長期堅持的方向。去年,學校的自然指數排名逐漸上升,這個排名主要看發表的自然指數的期刊,“其中,我和本學院唐盛教授課題組一起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分數。”沈薇告訴記者。研究能不能更實用一些?目前,對于沈薇而言,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文章多一些,特別想多做做應用方面的事情。她積極與江濱醫院合作,也在跟省內的一些企事業單位合作,“僅限在實驗室的話,總覺得沒有太多成就感。”在新加坡攻博的時候,沈薇參與過熱帶地區流行的登革熱的核酸檢測,“登革熱有四種血清的亞型,我做的檢測是可以同時檢測四種亞型的核酸,相對來說,效率比較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沈薇和唐盛所在的課題組與南京市疾控中心以及南通高新技術企業商談合作,希望做新冠肺炎疫情的高通量檢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就是檢測速度跟不上,現在還有外來輸入風險,目前是一人一份的試劑盒,我想做的就是把檢測的速度提上去。”沈薇與唐盛老師的全自動化的檢測技術相結合做了核酸的高通量全自動化檢測,“希望在短時間內,比如說一兩個小時之內就能檢測幾十到一百個樣品”。沈薇介紹,這一技術獲得了江蘇省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目前已經和企業聯合啟動申報項目,準備落地。沈薇的研究主攻方向是疾病相關的生物標志物檢測,比如腫瘤相關的核酸分析檢測,用于疾病的早篩早診。她認為,未來的突破點可能在于“治未病”,也就是通過早期核酸標志物的靈敏準確檢測,預判大概率會發生的病癥,從而進行早期預防或干預。除了科研,沈薇大部分時間用來帶學生,她擔任了本科生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研究生現代儀器分析,留學生的全英文課程現代分析與測試技術等課程的教學,每個學期都在備新課,每周大概6節課左右,還要帶本科生畢業設計和研究生。沈薇對研究生要求特別嚴格,一篇文章和學生來回改個七八遍都很正常,包括文字、格式、標點這些非常細致和繁瑣的工作。同學們常常覺得沈薇老師太吹毛求疵了。“我覺得做科研要有毅力,如果沒有辦法堅持,那肯定是不行的,即使你再聰明也不行。”沈薇說。成為2020年“鎮江市十大杰出青年”以后,沈薇覺得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青年科研人員有銳氣、有創造力,也很努力很拼,現在科研領域也越來越年輕化,“90后”的國家級人才、教授等越來越多,他們都在各自領域內做出不少貢獻。希望能減輕青年科研人員的工作壓力,沉心靜氣做一些突破性、開拓性的工作,同時也能兼顧工作和生活,細水長流。”沈薇說。(王琳 何佳芮)
江蘇省科協 2020-12-30 https://mp.weixin.qq.com/s/X00UnkKa5UQa86ssnRqy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