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襲長發,一副黑框眼鏡,面帶微笑、目光堅定,“學術范”十足。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7項科研課題,已發表SCI收錄論文47篇,剛剛30歲出頭的沈薇,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學霸”。
2016年,沈薇學成回國來到江蘇科技大學,適逢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兩年后,她就憑借過硬的科研實力順利晉升為教授。“遇上好政策,有相應業績可以直接走海外綠色通道評教授。”她告訴記者,入校以后,學校的自然指數排名逐漸上升,而這個排名主要看發表的自然指數的期刊,“這當中,我和唐盛老師課題組一起,大概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分數。”
沈薇的科研方向是疾病相關的生物標志物檢測,這是一個十分熱門的領域。在新加坡讀.博時,沈薇就參與過熱帶地區流行的登革熱等疾病的核酸檢測。“此外還有腫瘤相關的核酸分析檢測,可用于疾病的早篩早診。”她說,未來的突破點可能在于“治未病”,也就是通過早期核酸標志物的靈敏準確檢測,預判大概.率會發生的病癥,從而可進行早期預防或干預。
除了在學術期刊上有所斬獲,研究能不能更實用一些?對于而立之年的沈薇而言,以前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文章多一些,她特別想多做做應用方面的事情,“要不然就僅限在實驗室的話,總覺得沒有太多成就感。”
從基礎研究的“學霸”到技術應用的“達人”,沈薇實現了華麗變身。疫情發生后,沈薇與從事全自動化的檢測技術的團隊合作,著手探索核酸高通量檢測,搭建全自動核酸檢測分析系統平臺。
疫情暴發初期的一大難點就是檢測速度跟不上,再加上外來輸入風險,如果按照一人一份的試劑盒,工作強度和壓力很大。我想做的就是把檢測的速度提上去。”沈薇說,這一技術剛獲得了江蘇省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目前已經和企業聯合啟動申報項目,準備落地。
在大家的眼中,沈薇是個對于學術“吹毛求疵”的人,一篇文章和學生來回改個七八遍都是正常的,包括文字、格式、標點這些非常細致和繁瑣的I作。“我覺得做科研就要有教力,如果沒有辦法堅持,那肯定是不行的,就算你再聰明也不行。”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所帶的研究生,沈薇要求特別嚴格,首先就要吃得了苦,“周一到周五理論上都要在實驗室,周末自由安排,雖然不需要打卡,但是要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該完成的任務要完成,不然的話,你就只能犧牲周末的時間去做。”
“現在科研領域也越來越年輕化,90后的國家級人才、教授等越來越多,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內作出了不少貢獻。”沈薇坦言,希望青年科研人員的工作壓力能被減輕一些,“這樣能沉心靜氣做一些突破性、開拓性的工作,同時也能兼顧工作和生活。”
本報記者王拓
新華日報 2020-12-16http://xh.xhby.net/pad/layout/202012/16/node_17.html